尽管目前高血压指南推荐患者每次随诊时应测量两次诊室血压,但能预测未来靶器官损害的最佳门诊血压测量次数仍不确定。鉴于随诊首次测量血压时患者常存在警觉反应,故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Alejandro Velasco 等提出“随诊时,与首次测量的血压(BP1)相比,后续测量的诊室血压值对心血管事件及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预测价值更大”的假设。研究者入选以多种族人群为基础的达拉斯心脏研究中的2761 例基线行MRI 检查测量了左心室质量(LVM)及主动脉脉搏波速度(PWV) 的受试者(其中,非洲裔美国人占54%,女性占49%),对其进行为期近十年的随访以观察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与单次测量相比,进行多次(最高5 次)诊室血压测量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非校正回归模型结果显示,BP1 与BP 3~5(3~5 次血压测量的平均值)均与LVM 及主动脉PWV 具有相关性(P 均<0.01)。根据受试者BP1 及BP 3~5 的情况将其分为BP1 及BP 3~5 均正常组、BP1 及BP 3~5 均增高组、BP1 增高而BP 3~5 正常组及BP1 正常而BP 3~5 增高组,结果发现,BP1 增高而BP 3~5 正常组的主动脉PWV 及LVM 显著低于BP1 及BP 3~5 均增高组,高于BP1 及BP 3~5 均正常组(P <0.01);相反,BP1 正常而BP 3~5 增高组的主动脉PWV 及LVM 则与BP1 及BP 3~5 均增高组相当,但高于BP1 及BP 3~5 均正常组。中位随访十年的结果显示,BP 3~5 与卒中及心血管死亡的复合终点呈独立相关[BP 3~5 的收缩压每增加10 mm Hg,受试者卒中及心血管死亡复合终点的发生风险增加30%(HR 1.3,95%CI:1.09~1.57)];而BP1 则与上述复合终点并无相关性(HR 0.87,95%CI:0.73~1.04)。综上可见,与单次测量相比,多次诊室血压测量可提高对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及并发症的预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