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指导下,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分会、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和心血管健康(苏州工业园区)研究院等心血管领域的多学会联合编写推出的《中国心房颤动防治现状蓝皮书 2018》(下称“《房颤防治蓝皮书》”)正式发布,该蓝皮书全面评述目前我国心房颤动(房颤)流行病学、科学研究、临床诊疗和综合管理现状,从多个纬度展现我国房颤领域的现状和防治方向,为政府决策、研究立项和指南制定等提供参考。
7月26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指导下,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分会、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和心血管健康(苏州工业园区)研究院等心血管领域的多学会联合编写推出的《中国心房颤动防治现状蓝皮书 2018》(下称“《房颤防治蓝皮书》”)正式发布,该蓝皮书全面评述目前我国心房颤动(房颤)流行病学、科学研究、临床诊疗和综合管理现状,从多个纬度展现我国房颤领域的现状和防治方向,为政府决策、研究立项和指南制定等提供参考。
《房颤防治蓝皮书》发布,积极响应《健康中国行动》
房颤是临床很常见的心律失常,从识别到诊断,从抗凝到律率控制再到上游治疗,内容繁杂,信息量大。房颤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高。大约1%的患者年龄<60岁,70~80岁年龄组的发病率高达11%。因部分患者症状不明显未接受诊治,房颤的实际发病率可能更高。房颤使卒中风险增加5倍,占卒中的20%以上,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治疗,房颤可导致致残性致命并发症。做好房颤患者管理,预防卒中发生,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近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该文件在防范脑卒中发生部分中,除要求重视血压和血脂常规致病因素之外,特别提出房颤是引发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建议房颤患者遵医嘱接受规范的抗凝治疗。
《房颤防治蓝皮书》发布是响应《健康中国行动》的第一步。《健康中国行动》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绘就 ‘路线图’和‘施工图’,其中,对房颤卒中预防的阐释也给我们提出未来疾病管理的方向和要求,房颤的科学有效管理不仅造福患者和家人,也是构建健康中国的重要一环。
房颤:老龄化社会不可忽视的“流行病”
《房颤防治蓝皮书》主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介绍说:“政策层面如此重视房颤的原因显而易见。虽然我国在房颤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且房颤流行病学调查也较少。但目前研究均发现,房颤是一个年龄相关疾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由于我国正处于向老龄化社会迈进的发展阶段,未来房颤人群将显著增加。”
导致房颤的相关因素除老龄以外还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和糖尿病等,这些常见慢性病在我国发病率都很高,即房颤的潜在人群巨大。而年龄和慢性病也有着密切联系,所有这些都造成房颤的预期发病率增加,有可能成为老龄化社会的新流行病。
黄从新教授补充说,在《房颤防治蓝皮书》中对这个严峻形势作出全面描绘,敦促各界重视房颤,重视房颤的并发疾病,只有认知提升才能在工作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
黄从新教授
十年蓬勃发展奠定中国房颤规范化诊疗基础
虽然房颤发病形势严峻,但值得欣慰的是在过去十几年来,这个领域也经历了蓬勃发展,多种诊疗方法出现,并逐渐成熟,比如左心耳封堵、导管消融等。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出现,也给房颤卒中预防带来新的生机。尤其是在学会专家们的大力推进下,通过房颤中心的建设,房颤规范管理的体系已经逐步形成。
本次蓝皮书中最有意义的是理清思路,提出未来房颤防治五大策略:加强流行病学与临床研究,完善中国特色指南;提高抗凝意识,规范抗凝治疗,推广新型口服抗凝药;经导管消融治疗,提高远期疗效;探索“上游治疗”途径;特定人群的左心耳封堵为卒中预防供新选择。有了这些策略,就可保证我们集中资源重点突破,也让工作落实有据可依。
刘育教授
房颤中心建设保证房颤规范诊疗落实
《房颤防治蓝皮书》发布迈出抗击房颤坚实的一步,房颤规范化诊疗重在落实。自2016年9月9日由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专业委员会联合发起房颤中心建设项目以来,从促进房颤早期筛查、规范房颤药物治疗、普及房颤新型治疗手段和开展房颤综合管理等4个方面入手,逐步优化我国的房颤综合管理,以期降低房颤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改善房颤患者预后、减轻社会经济和家庭负担。
在与会嘉宾的共同参与下,蓝皮书编委共同启动《中国心房颤动防治现状蓝皮书 2018》发布仪式,这标志着我国对房颤的研究和管理进入新的征程!相信,在国家和各省卫健委的政策指导下,汇聚各方力量,房颤规范化管理将不断完善,一定会早日迎接房颤卒中拐点的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