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心脏影像及心脏干预大会(CICI 2018)特设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专场论坛,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唐熠达教授就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介入治疗方法问题进行演讲,阐述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的优势。
编者按:第十五届心脏影像及心脏干预大会(CICI 2018)特设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专场论坛,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唐熠达教授就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介入治疗方法问题进行演讲,阐述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的优势。《国际循环》对演讲内容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治疗的难点
随我国老龄化程度加剧,冠脉动脉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中国PCI的数量和技术水平都处在迅速增长的阶段。《欧洲介入治疗杂志》于2011年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小血管病变的PCI患者占PCI总数的30%以上。我国的统计数据结果显示,药物洗脱支架(DES)已经成为国内血管成形术的绝对主导方式。但二代支架技术的并发症,例如支架血栓所致急性血栓形成、ISR所致晚期支架失败等仍不容忽视。既往研究显示,血管管腔越小,介入治疗后LLL的发生危险越高。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发展与掣肘
介入治疗领域历经球囊扩张、裸金属支架、药物洗脱支架3次大的变革,支架植入后急性血栓形成的发生风险逐渐降低,但异物相关问题(如聚合物残留及炎症反应等)及晚期支架失败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在PCI治疗领域,DCB作为新的、成熟的介入治疗技术,已在国外被广泛应用于ISR、SVD等病变的处理中。DCB的机制是通过向冠状动脉血管壁释放增殖药物,抑制血管内膜增生,且单次释放即可实现药物的快速吸收,并达到长效抑制的效果。
DCB的优势非常明显,无异物置入,为患者保留后续治疗的机会;无聚合物基质和金属网格残留,能减少内膜炎症反应、降低血栓形成危险;缩短抗血小板治疗的时间(DAPT仅需1~3个月)。
但DCB治疗中面临的问题同样严峻,主要包括药物输送过程中出现药物洗脱、血管夹层的发生以及血管弹性回缩等。
DCB在小血管病变中的应用
支架后血管管腔狭窄是导致支架内再狭窄的重要高危因素,这限制了药物支架术在小血管病变(d<2.75 mm)中的应用。此前的多项研究显示,DCB可用于小血管病变的治疗。
2013年发表的PEPCAD I研究,旨在分析DCB用于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治疗中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经过36个月的临床随访,DCB联合金属支架治疗患者的病变血管进行血运重建、心肌梗死、支架血栓或心源性死亡的风险都远高于仅DCB治疗的患者(P<0.001)。
2011年发表的BELLO研究结果显示,DCB治疗再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PCI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并不逊于一代DES。
但2010年发表的PICCOLETTO研究结果显示,在6个月的随访过程中,DCB组患者刺激下面管腔狭窄显著高于DES组(P=0.03)。究其原因,可能与该研究中两组患者使用的球囊器械型号有关,导致血管壁中的药物浓度不足。
这也是目前DCB相关研究中共同的问题,由于不同的研究采用DCB的型号不同,研究结果存在差异。这提示临床,除涂层药物外,不同药物释放系统和药物载体可影响涂层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DCB在小血管病变中的应用
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支架置入后,支架内再狭窄、血栓形成以及远期不良事件的风险较高。DCB是冠状动脉小血管病介入治疗中安全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