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房颤)是最主要的心律失常之一,导管消融是目前治疗房颤的方法之一,但随着新消融方法学的应用,消融线径及消融面积的变化,各种相关并发症相继报道,而多数并发症都可导致血压的下降。本文就对房颤导管消融术中出现的导致血压下降的主要并发症进行总结,旨在提高射频消融术的安全性。
血栓栓塞
房颤消融过程中出现失语和肢体功能障碍,腹痛(除外腹膜后血肿)及周围血管栓塞的症状伴血压下降都应警惕血栓栓塞的可能。可能的原因如下:术前、术中抗凝不足;导管放置在血管内激活了凝血系统;消融时间过长心肌受损结痂形成血栓,术中栓子脱落;原先存在于左房的微小栓子,在导管操作时脱落。预防措施为:(1)对于发作持续时间长、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血栓或有血栓高危因素的房颤患者应强化抗凝治疗,常规术前3周的华法林抗凝,术中规范肝素抗凝,术后1~3个月的华法林抗凝。(2)术前食道超声或螺旋CT的血栓判断。(3)采用冷盐水灌注消融,消融能量不宜过高,每个靶点消融时间不宜过长。(4)要经常冲洗鞘管,以免鞘管内血栓形成,脱落造成栓塞。若发生栓塞,外周动脉栓塞可通过外科取栓,脑动脉栓塞采取保守治疗,有时也可采用溶栓或介入的积极方式。
严重心律失常
在射频消融术中可因多种原因导致严重的迷走反射甚至室颤的发生,若处理不及时可危及生命。肺静脉或心房碎裂电位消融过程中可出现严重迷走神经反射如心动过缓-低血压反应,窦性停搏、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时可导致呼吸心跳骤停。其原因可能为消融靶点位于神经分布较聚集的区域或由于局灶消融的位置较深和能量较大所致,射频能量损伤了心脏迷走神经,并导致迷走神经活动一过性增强。一般经注射阿托品后能立即缓解症状。预防措施为:避免空腹时间过长,在房颤消融过程中要使用止痛剂与镇静剂,减少患者的痛苦,尤其在神经分布较丰富的部位消融时控制消融能量(<30 W)和温度(<50℃)等。
术中导管机械刺激,心室快速和程序刺激,仪器接地不良等都可诱发室早,甚至诱发室颤,也有可能是因为冠状静脉窦电极插入太深、太靠近心室侧,电击时刺激诱发室颤。因此在术中出现频发、多形室早及短阵室速时应立即停止放电,否则可能导致室颤的发生。若发生室颤,应紧急行电除颤恢复窦性心律。故术中应保证仪器设备的功能正常,导管操作要轻柔,特别是对右室流出道的刺激,术中常规右室临时起搏保护,及时发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并对症处理。
膈神经的损伤
随着房颤的导管消融、冷冻消融、超声及激光消融的应用,膈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有所增加。Cappato等的报道显示,房颤射频消融术中永久性膈肌麻痹的发生率为0.17%。术中膈神经的损伤有些可无症状,但严重时可导致呼吸困难、呃逆、胸痛、肺不张及胸腔积液。在术中频繁的使用球囊导管进行大功率长时间的消融,可以导致膈神经的损伤。右侧膈神经临近右上肺静脉和上腔静脉,在此附近消融时主要损伤右侧膈神经,在左心耳的消融也可导致左侧膈神经的损伤。
预防措施为:消融前沿着上腔静脉准确定位膈神经的位置,避免膈神经走形部位的消融;电刺激拟消融的心房局部,在消融过程中监测是否有膈肌的偏移;在能量传递的过程中进行沿上腔静脉和消融线上的有/无膈神经起搏,当膈肌运动停止时立即中断能量传递。在消融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能量,术后同时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和促胃动力药物,促进胃排空,减少膈神经的损伤。
血管并发症
血管并发症是房颤消融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如气胸、血胸、局部血肿、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肺静脉狭窄、损伤冠状动脉主干等。对于术中及术后出现血压下降,急性贫血症状,应警惕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积极寻找出血原因,及时纠正贫血,必要时行外科治疗。避免血管并发症取决于对局部血管解剖熟悉与否,以及穿刺者的技术。
小结
总之,房颤消融操作相对复杂,对于术者的要求较高,应提高术者的操作技巧、经验、处理疑难病例的策略,使用三维标测或ICE等辅助设备一般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发现并发症的早期征象生率,使广大心律失常患者真正享受到现代医学给他们带来的益处。
crackcrack